发布日期:2025-02-14 00:21 点击次数:126
开栏寄语:
区划地名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江西文化历史悠久、内涵丰富,区划地名承载、代表和体现的是赣鄱优秀传统文化。近年来,全省各地通过编撰区划地名志、建设展播馆、设立地名文化标牌、讲好区划地名故事等方式,不断深挖区划地名文化内涵,初步形成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为我省开展区划地名历史文化遗产活动提供重要依据。为传播区划地名历史文化,特开设专栏,展示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区划地名文化内容,让人们了解江西,感悟魅力。
展开剩余78%一座赣州城,半部宋代史
赣州,西周以前属扬州。春秋属百越之地。战国属越、楚。秦属九江郡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豫章郡,设十八县,南埜县、赣县、雩都县均属今赣州市辖境。吴嘉禾五年(236年)析庐陵郡东南部置庐陵南部都尉,大致相当于今赣州市管辖范围。太康三年(282年)改庐陵南部都尉为南康国,后改为南康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南康郡为虔州,以虔化水得名。大业元年(605年),复名南康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名虔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,复州为郡,名南康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郡为州,名虔州。宋代别名虎头州、虎头城。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因城居章、贡二水合流处,曾名合流镇、又名章贡。校书郎董德元言虔州为虎头州,非佳名,是年二月得旨改称赣州,沿用至今。
八镜台
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灌婴在章水流域溢浆溪始筑赣州城。唐末卢光稠起兵占据当时的赣州,将赣州城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建到3平方公里,基本奠定了赣州古城的框架,至宋代完成古城六街的空间布置,历经千年风雨,保留了宋代砖城墙、地下工程福寿沟、江面古浮桥、通天岩石窟等众多历史遗迹,成为江西省保存地面文物最为丰富的城市,被专家学者誉为“宋城博物馆”。
福寿沟
古城赣州是“先贤过化之地”,素有“千里赣江第一城”之称。唐时,诗人孟浩然足履古城并留有诗文。唐末,卢光稠称雄赣州,拓展旧城。北宋时,孔宗翰改土城为石基砖城,建八镜台。苏轼二至赣州,留下许多诗文佳话。周敦颐在赣州首开讲学之风。南宋时,文天祥任赣州知州,曾在此组织新军抗元。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”辛弃疾游赣州,写下这首千古绝唱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。诗人黄庭坚、杨万里都曾驻足赣州,留下诗词墨迹。明末清初,杨廷麟率全城壮丁妇孺坚守孤城半年,虽“饿死载道,人无叛志”,被誉为“忠诚府”。明时谢缙游寿量寺,写下《寿量寺中心碑词》。王阳明在通天岩问难答辩,赣州理学之风更盛。
赣州古城墙扩建于唐末五代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。现存的古城墙主要修建于北宋时期,城墙平均高7米,长大约3600米,4座城门,3座炮城,垛墙、马面等都保存完好,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整的宋代砖城墙,有超过百种历代铭文砖镶嵌其中。
四贤坊
北宋嘉祐年间(1056—1063年),知州孔宗翰为了防洪,大举筑城,伐石为基,冶铁固之。此后知州刘彝,修建了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,因其形似篆文“福”字和“寿”字,故被称作“福寿沟”。福寿沟地面上的工程有明沟和水塘,下大雨时,雨水通过明沟流入水塘。总长度约12.6千米的福寿沟,沿着古街的走向分布,并且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,使进入沟渠的水流可以迅速排出城外。城墙与福寿沟,如同赣州城的坚韧骨骼与流动血脉,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,赣州人才守住这座千年宋城。今天的赣州古城,街巷格局仍承袭着宋代街道的走势。
郁孤台
北宋到南宋期间,在城区和郊区逐渐形成了一些风景集中地,大部分至今保持完好。城内以郁孤台、八镜台、章贡台为主体,慈云寺、景德寺、光孝寺加上其他楼阁寺庙组成。城外以马祖岩、天竺山、嘉济庙、通天岩石窟、石刻为主要游览区。这些景点的开辟,吸引了众多历史名人。
赣州古城的千年经历犹如一部记录城市发展进程的史书,记载着赣州这座古城的千年过往,遍览胜迹,宋城古韵犹存。
发布于:北京市 上一篇:股票配资平台加盟 上交所细化IPO企业研发人员标准 当期研发工时占比低于50%,原则上不应认定为研发人员
下一篇:没有了